工厂质量管理的深层次讨论

日期:01-14  点击:560  属于:行业动态
前几日同朋友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:

1、质量是怎么产生的。
2、质量标准谁来制定。
3、如何让标准或者要求落地。
4、多次作业不良如何处理。

详细如下:

1、从质量管理角度,大致经过4个阶段,不过有2个模式:
质量检验 → 统计质量管理 → 全面质量管理 → 质量标准。
质量检验 → 质量控制 → 质量保证 → 质量管理。

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好好想了一下。
她的想法是质量是生产出来的,从她的角度看, 我觉得没有问题。
她是一个质量管理者。每日都在同生产打交道,与不同部门打交道,与不同的纬度(横向、纵向等)打交道,在日常的沟通、管理等过程中,少不了激情碰撞。

我应该怎么回答呢,我心里也在问自己,质量的确是生产出来的, 跟检验,跟品管有没有多大关系呢?
如果没有多大关系,企业为何还要设立这个部门呢?这个各部门应该怎么办呢?这都是紧接着的问题。

如果在这个时候我说质量是生产出来的,估计本次交谈也会很愉快的进行,而我却说质量是研发出来的
其实在我内心里,质量应该是全员参与出来,想了想对他们、对国内的企业来说太难,退而求其次吧。

在我们公司,外资企业,强项是现场管理,接触的中式、美式、欧式、韩式企业中暂时没发现有比我们公司现场思维、管理更强的企业了。
我自夸的说,我们的现场管理方式,应该排在世界前列。
前段时间刚同研发(外国人)沟通了关于产品质量稳定的管理,原因是当天试做的新产品,工艺繁琐,无形中给生产带来的困扰, 同时对我们品管部们的日常监管带来的困扰。
特别是对于让步接收的产品,再进行判断时,伸缩空间太大, 不利于管控。
而我同研发进行深层次的沟通,不过没有说服。
大家吃饭的时候,我直接就跟他说产品的稳定,与研发关联太大,今后研发时还是希望多考虑现场管控的可行性。
幸好是现场嬉笑的说着,要不然估计也会很尴尬。

希望有一天,在我们本土的企业内,质量是全员参与的结果。这个目标貌似很远啊。

这时继续下几个疑问, 产品质量真的与品管没有关系吗?没有关系,留着何用,拖出去斩了。
其实我个人认为:如果要区分责任,生产占60%,品管占40%,品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顺带说点:工业革命之前,不存在单独的检验,制造人就是检验人。
所以有的说法:质量是工业革命后产生,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。

大家想想啊,品管的职责,2大块:内控、外对。
这次主要说内控:不管你是所谓的制定标准、执行标准、验证标准、纠偏、检测等等,很大的一部分任务,就是服务现场,
本次的聊的过程中,她说:
质量人员要制定标准:试想,不与相关部门沟通,如何制定标准呢?所以说质量人不能制定标准,而应该是标准的搬运工。
要依据标准监督现场:试想,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,如何监督呢?所以说质量人是标准的核对人(到底是标准的问题,还是现场的问题,帮助质量人员梳理可能是才是王道吧)
我见过太多的标准与现场不一致,我非常反感国内一部分企业跟我谈9001或者22000等标准,但是反过来说,正式他们的出现,才有规范制造的开始。

要分析现场的问题周而复始:试想,前提、基础都不得人心,如何分析,如何指导、服务现场。
所以说现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, 适当水平的现场管理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。

2、质量标准谁来制定?
她的理解:标准都应该由品管制定。
我的理解:
1)产品本身标准应该由研发制定,品管参与,其他部门,特别是生产也应该参与,如果客人能参与就是上上策了。
2)车间实行的标准应该有品管同大家协商后制定,目的:就是确保标准的可行性,避免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

在讨论的过程中,由于看多了国内企业处理投诉背黑锅的现象,我直接说,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再继续做品管,

原因是品管在很多企业中就是背黑锅的一份子。

可能我朋友的企业老总对质量的关注度很高,之前也没有详细聊过,他异常的进行了反击:
工作这么多年她说,他是第一次听到一个来自高水平的外资企业人士说品管是背黑锅的。我瞬间有点蒙圈了。
高水平的国内企业就是不同啊。

我顿时知道,她理解错了。

相信大家估计还记得福喜事件,想想企业内部发生投诉,想想企业应对外部审核时,
处理好了,大家皆大欢喜,处理不好品管又会被摆在何处呢?

很多时候企业老总都认为,品管的主要工作:1、现场管理,2、应对外部,3、检测。
这几个方面在不同的老大心里顺序不同。

我经历的太多了。虽然身为客户,也经常为这种思维而感到愤慨,也一直在做自己的努力。

所以说有的 时候先进的思维、管理理念、管理方法也要适地而为,充分结合方可有效。
日本的管理方式是很先进,是高水平的管理,国内企业有着不同的环境,该坚持的要坚持,该抛弃的要放弃。
对企业来说可行的管理方法才是王道,全部照搬照抄,不可取。

3、为了尽量减少问题,对于客户来说,最直接的就是提供符合客人要求的产品,为了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,管理人员要想方设法的指导员工制造符合要求的产品。
这个要求很广泛,但是如何指导才是关键。
大概是在14年下半年,15年初左右吧(具体时间记不得课),
我将TWI工作指导方法再OEM工厂现场进行了讲解,目前企业也在不对的实践中。
这次讨论我们也是涉及这个问题,我认为这个方法非常关键,特别是针对目前90、00后新员工的就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:
1)告知(讲解),
2)演示(操作给他看),
3)尝试(员工说明,自己动手),
4)观察(员工完全自己做),
5)表扬,
6)纠正,
7)重复……最后到分享的过程。

这时候我们碰到下一个话题, 屡次知道哦啊不改善的员工该如何处理?

4、我们自己的企业中,不会存在因为出现质量问题,而出发相关人士,问题一直存在,问题不良也是必然的。
海茵里稀法则中1:29:300的关系,可以透彻的说明问题→ 发生的必然性。

所以我们就聊到,一旦发生问题,车间都怎么管理的问题。
其实这个问题我深有感触,10年左右,我见过很多企业因为出了问题而对现场人员一顿臭骂、甚至有的动手,
我看了很心寒,大家都是挣钱的,何苦为难自己的弟兄呢。
我想起泰勒先生早期做生产管理时,还要拿着枪去上班时,那真是一个与死神直面的工作。

我们目前采取的都是后道工序奖励,前道工序处罚的方式,目的是让前道工序负责人。车间整体投诉不发生,定期奖励的对策。
举个例子:如果一个月某个车间没有投诉,质量奖励固定的钞票,当时分享的人车间自己定啊。

现在看前道工序的处罚,不能过轻,员工不当回事,更不能过重,过重员工不干了,现在的员工都是爷爷,降低离职率,大家也是拼了。
适当的激励措施也采取很多,例如:聚众表扬、先进个人分享经验、发物资等等,目前看也真是想足了点子啊。


途联管理

手机:18537665330

电话:18317298568

地址: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汉宫西路51号洛阳工业园区腾野物流园6号楼207

关注微信公众号
关注微信公众号
手机网站
手机网站